三宝:中国音乐剧起飞还需50年
这个夏天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火了。截至8月底,全国巡演票房累计达2600万元。与此同时,和《妈妈咪呀!》一样在7月首演的本土原创音乐剧《三毛流浪记》也收获了鲜花与掌声,并陆续在全国展开巡演。9月12日至15日,这出由国内著名音乐人三宝担纲艺术总监兼作曲、关山担纲编剧及作词的大型音乐剧将在深圳保利剧院连演4场。
《妈妈咪呀!》中文版的成功让业内人士看到中国音乐剧走向产业化的希望。《三毛流浪记》的受捧,则让人触摸到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未来。这是否意味着,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坚冰已悄然融化,音乐剧创作的春天已经到来?然而,著名音乐人三宝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却大泼冷水,他说:“中国音乐剧市场狭小,创作更是蹒跚学步。中国音乐剧的市场和创作要实现良性循环,至少还有50年!”
■ 中国音乐剧创作“连门都还没摸着”
比起传媒之于《妈妈咪呀!》高票房的惊叹,三宝显得十分淡定。他表示,不光《妈妈咪呀!》,这几年到中国巡演的原版音乐剧《猫》、《音乐之声》等,市场反响一贯喜人。“人家有几十年的积淀,在海外已是千锤百炼,早已形成品牌。进入闻‘名’而动的中国演出市场,有这样票房一点不奇怪。”但他同时也强调了中文版《妈妈咪呀!》成功的特殊意义。“它是伦敦西区音乐剧团和国内联合合作,本土化的产品。其次,它首轮连演200场,把产业化的模型做出来了。”
《妈妈咪呀!》本土化的成功,或许可以给中国音乐剧产业化提供某些启示,但是三宝认为,这并不能说明中国音乐剧发展自此有了质的飞跃,“音乐剧在中国满打满算也不过10岁。如果划分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阶段,我只能说,现阶段中国音乐剧,尤其是原创剧,连门都还没摸着。”三宝说:“做原创音乐剧的人少,作品更少。我自己也只是才刚做了《金沙》、《蝶》几部作品而已,还是小学生。”
■ 缺乏合格音乐剧演员
制约本土音乐剧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三宝告诉,无论是中文版的《妈妈咪呀!》,还是原创剧《三毛流浪记》,选角都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其实,我国高校并非没有音乐剧专业,自2002年上海音乐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音乐剧系以来,上戏、北京舞院、中戏等都先后设立了音乐剧专业院系。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毕业的国内音乐剧专业应届生有300多名,加上此前毕业的历届生,专业音乐剧人才早已超千人。这么多学生,为何我国音乐剧还是面临演员荒呢?
《妈妈咪呀!》中文版在全国招募演员时遇到瓶颈。制作者反映,即便是科班毕业的学生,由于缺乏正规音乐剧的实践经验,还是难以达到音乐剧用人的标准。
三宝解释说,我国的音乐剧才刚起步,师资匮乏。另外,有的院校招生门槛低,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再说,每个人心态不一样。很多人考大学的时候未必热爱音乐剧,只是觉得这个好考而已。但另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毕业后音乐剧专业的学生大多无戏可演。如今的大明星孙红雷就是中央戏剧学院95级音乐剧班的学生,1997年毕业后,孙红雷根本没有音乐剧可演,只能拍影视剧。”
■ 观众市场培育任重道远
因为市场小,所以产量少。因为产量少,所以人才跑。因为人才跑,市场更狭小。上述因果循环,可谓制约中国音乐剧发展的一道“魔咒”。三宝说:“中国音乐剧要摆脱魔咒,进入良性循环,至少还需50年。日本都用了40年。50年真不长。”
以将在全国巡演50场的《三毛流浪记》为例,如果每个剧院有1500个座位,每场都满座,也只有7万5千个观众能够看到。就这样,制作费还不能回本。“但是,我写《不见不散》、《暗香》等歌曲,听众可能有75万或者750万。”
既然音乐剧是赔钱的买卖,为什么还要一直在坚持?对此三宝表示,除了热爱,再没有其他。“如果是算经济账,肯定不做这个。就因为不赚钱,国内做原创音乐剧的人真不多。而对我个人来说,人生短暂,做你喜欢做的事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