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m.39.net/pf/a_4779907.html肝功能异常是指当肝脏受到某些致病因素的损害,引起肝脏形态结构的破坏和肝功能的代谢异常。
一、临床表现
当肝脏有病时可反映在全身许多方面,例如:消化功能障碍,致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等;肝细胞损害,致血清转氨酶等酶类增高,而胆碱脂酶降低,可致乏力、易倦、思睡等;胆色素代谢异常,可致*疸;糖代谢障碍,可致血脂含量改变,胆固醇合成及酯化能力降低;脂肪代谢障碍可形成脂肪肝;白蛋白合成障碍,严重时导致腹水、胸水等;维生素类代谢障碍,可致皮肤粗糙、夜盲、唇舌炎症、浮肿、皮肤出血、骨质疏松等;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可致牙龈出血、鼻出血等;激素代谢异常,可致皮肤小动脉扩张,出现蜘蛛痣、肝掌、脸色黝黑等。
二、可能的病因
引起肝功能损伤的原因很多,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1.感染:感染是引起肝功能损害的最常见病因。有研究报道例肝功能损害患儿中,感染性疾病占78.6%。其中病*感染占89.6%,其它病原包括细菌、支原体、弓形虫、寄生虫、钩端螺旋体等。病*中以CMV、EB病*常见,其他病*包括肝炎病*、腺病*、柯萨奇病*、轮状病*、流感病*等。
2.化学*物中*:如四氯化碳、氯仿、磷、砷剂等,往往可破坏肝细胞的酶系统,引起代谢障碍,或使氧化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ATP生成减少,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
3.药物性肝损害:在急性肝衰竭患者中,药物性肝病的比例占15%~40%。有些药物,如氯丙嗪、对乙酰氨基酚、异菸肼、某些碘胺药物和抗菌素(如万古霉素),即使治疗剂量就可以引起少数人的肝脏损害,这可能与过敏有关。在抗癫痫药物中,丙戊酸钠是肝损伤发病率最高的。抗病*药物更昔洛韦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可引起肝功能异常。临床对病*和支原体感染患儿有时很难决定是否继续使用此类药物。另外,需注意化疗药物、中草药和*蘑菇中*。
4.免疫功能异常:肝病可以引起免疫反应异常,免疫反应异常又是引起肝脏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乙型肝炎病*引起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能损害肝细胞;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人血内有多种抗体(抗小胆管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核抗体等),也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5.营养不足:缺乏胆硷、甲硫氨酸时,可以引起肝脂肪性变,这是因为肝内脂肪的运输须先转变为磷脂(主要为卵磷脂),而胆硷是卵磷脂的必需组成部分。甲硫氨酸供给合成胆硷的甲基。当这些物质缺乏时,脂肪从肝中移除受阻,造成肝的脂肪性变。
6.肝外胆道阻塞:胆道阻塞(如结石、肿瘤、蛔虫、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等)使胆汁淤积,如时间过长,可因滞留的胆汁对肝细胞的损害作用和肝内扩张的胆管对血窦压迫造成肝缺血,而引起肝细胞变性和坏死。
7.血液循环障碍如慢性心力衰竭时,引起肝淤血和缺氧。
8.肿瘤如肝癌对肝组织的破坏。
9.遗传代谢性肝病:常见引起肝损害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包括:半乳糖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枫糖尿症,粘多糖病,糖原累积症,酪氨酸血症,脂质沉积症(戈谢病、尼曼匹克病),肝豆状核变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
10.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病因非常复杂,包括感染、遗传代谢缺陷和先天性肝胆发育异常等。如Ⅰ型酪氨酸血症、Alagille综合征、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Citrin缺陷导致儿童肝内胆汁淤积。
1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
12.其他:全静脉营养、酒精性肝病等,另外还约有30%肝功能损害原因不明确。
三、护肝药物种类及使用方案
(一)护肝药的作用及种类:
目前大多数护肝药物都同时具有多种作用,常见的作用包括:
1.缓解炎症药物:激素。目前不主张使用激素,仅适用于慢肝伴明显自身免疫表现者,淤胆型肝炎患者。
2.甘草酸:包括复方甘草酸苷(美能)、甘草酸二铵(甘利欣)等,有激素样结构,可阻碍固醇类灭活,发挥类固醇样作用。
3.抗氧化、解*:还原型谷胱甘肽,含有巯基,有清除自由基、保护肝细胞膜、解除外源性有*物质的*性等作用;葡醛内酯(肝泰乐);
乙酰半胱氨酸(富露施):是一种巯基供体,为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中*的针对性解药,该药可增加肝细胞内谷胱甘肽的储存,使谷胱甘肽与对乙酰氨基酚的活性代谢产物结合,阻止其与肝细胞的大分子共价结合。宜尽早使用。首剂mg/kg口服,随后给予维持剂量,按70mg/kg,每4小时服1次,共72小时。也可用静脉注射剂。
4.降酶:联苯双酯,对ALT有较好的降酶效果;水飞蓟素。
5.细胞膜保护作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易善复),为细胞膜成分,能促进肝细胞膜的再生修复,防止肝细胞坏死,促使肝脏的脂肪代谢、蛋白质合成及解*功能恢复正常,常用于脂肪肝,药物或酒精引起的肝损害。
6.利胆退*:熊去氧胆酸:为淤胆型肝炎首选,通过生理或理化作用减轻胆盐*性;腺苷蛋氨酸(思美泰):有显著促胆汁排泄功能,利胆降*效果好,适用于伴有*疸的各种肝损害。门冬氨酸钾镁:参与肝脏的三羧酸循环和鸟苷酸循环,兼有降血氨作用。
7.中成药制剂:丹参注射液,可扩张血管、改善肝内微循环,促进坏死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抑制肝脏纤维组织增生,抗纤维化作用。
8.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胆汁分泌: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苷、肝素、丹参注射液,尤适用于伴有肝内淤胆患者,注意此类药物会使PT延长。前列地尔(凯时):扩张肝脏血管。
9.改善肝细胞代谢:口服蔗糖、果糖、注射葡萄糖、ATP、辅酶A、肌苷、维生素B1、B12、叶酸。
10.促进肝细胞再生:促肝细胞生长因子。
11.抗纤维化:肝复乐(含*参、柴胡、*芪等)、丹参口服制剂。
(二)护肝治疗方案或策略
1.根据病情及作用机制选择以上药物,以不超过2~3种为宜,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2.疗程视病情而定,最好维持肝功能正常3月左右;
3.护肝治疗仅是综合治疗中的一部分,起辅助治疗作用,须记住不要过分依赖护肝药物,有时护肝药物本身也可导致肝损害。
4.护肝治疗仅治标不治本,最重要的仍是寻找病因,对因治疗。
四、肝功能的主要化验项目及意义
1.ALT:是诊断肝细胞实质损害的主要项目,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相平行。但ALT缺乏特异性,许多肝疾和肝外疾患均可升高。需记住有时严重肝损患者ALT并不升高。
2.AST:AST广泛分布于体内多组织器官,以心肌含量最高,肝、肾次之,它是由同功酶ASTs与ASTm组成,前者位于细胞浆,后者位于细胞线粒体中。AST升高的意义在诊断肝炎方面与ALT相似,在一般情况下,其升高幅度不及ALT,如果AST值高于ALT,说明肝细胞损伤、坏死的程度比较严重。如果测定其同功酶则意义更大,轻度肝损时仅有AST升高,而重度损害则ASTm明显升高。
3.碱性磷酸酶(ALP):由三种以上同功酶组成,即肝脏型、肠型(含量极微)及胎盘型(仅见于中后期孕妇),还有一部分来自骨骼。ALP经由胆道排出。由此,肝脏疾患出现排泄功能障碍,胆道疾患、骨骼疾患均可使ALP上升。
4.谷氨酰转移酶(GGT):GGT主要来自肝脏,少许由肾、胰、小肠产生。GGT在反映肝细胞坏死损害方面不及ALT,但在*疸鉴别方面有一定意义,肝脏内排泄不畅(肝内梗阻)和肝外梗阻,以及肝硬化、肝肿瘤、中*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均可升高。
5.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肝病出现*疸,总胆和直胆均可不同程度升高,如直胆明显升高,提示为梗阻性*疸。
6.总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慢性肝炎、肝硬化时常出现白蛋白减少而球蛋白增加,使A/G比例倒置。
7.血脂:可了解肝病时脂质代谢障碍情况,阻塞型*疸、胆汁淤积时Ch可增加,脂肪肝时也可能增加。在肝细胞损害如肝硬化、肝衰竭时,血清胆固醇(Ch)和胆固醇酯(CHE)降低,而且与肝脏的损害程度呈正比。慢性肝脏疾病时,脂蛋白降低,而且其水平与转氨酶、胆红素呈负相关。甘油三脂增高:脂肪肝、阻塞性*疸、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胆道阻塞、甲减等。降低:严重肝损、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8.胆碱酯酶:具有解*功能,是人体的重要解*酶之一。该酶在肝细胞的内质网内合成,如果胆碱酯酶检测结果正常或者升高,说明肝的功能良好,如果胆碱酯酶低于正常,说明肝细胞受到损害,而且提示肝细胞的损害已经不是细胞膜了,它是肝合成功能损伤的早期敏感指标。另一方面,由于胆碱酯酶是一种解*酶,因此,一些*物中*的病人可引起胆碱酯酶降低。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有机磷农药中*,胆碱酯酶被大量消耗,检测结果甚至可以为零。如抢救治疗中胆碱酯酶回升提示治疗有效,反之,提示病情危重。
特别提醒:当患儿存在难以纠正的酸中*、电解质紊乱、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高血氨和高乳酸血症,同时伴有不明原因的呕吐、惊厥、严重营养不良、心功能不全的患儿,经临床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反复不愈,甚至加重,且疾病进展与其合并的感染、损伤、丢失程度不相符合时,均应及时留取血及尿样本进行相关遗传代谢病的筛查。
付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