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胆管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年日本门静脉血液动力学异常相关疾 [复制链接]

1#
摘要

特发性门静脉高压(IPH)可引起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迄今为止尚未明确病因及具体治疗方法。日本厚生劳动省于年建立日本IPH研究组;随后,也将肝外门静脉阻塞(EHO)和布加综合征(BCS)增加至该研究项目之中。日本IPH研究组旨在准确评估日本这三种疾病的发病现状、阐明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发新的治疗方法。日本IPH研究组长期致力于研究门静脉血液动力学异常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

1.特发性门静脉高压(IPH)

Ⅰ、疾病的本质和症状

特发性门静脉高压(IPH)是由肝内周围门静脉分支阻塞和狭窄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征。根据疾病严重程度,症状如下:具有出血风险的食管静脉曲张、异位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肠病、腹水、肝性脑病、出血倾向、脾肿大、贫血、肝功能异常和门静脉血栓。一般来说,IPH未进展至肝硬化,无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该病的病因仍不清楚。现已有学者提出肝内周围门静脉血栓学说、脾来源学说、自身免疫性紊乱学说。

Ⅱ、流行病学

根据年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年确诊为IPH并接受治疗的患者人数为-人。男女比例约为1:2.7,女性患病率更高。确诊疾病的高峰年龄约在40-50岁,平均年龄约为49岁。

Ⅲ、实验室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p>

1)血液检测:至少一系血细胞成分减少,尤以血小板数减少为著。

2)肝功能检查:常轻度异常。

3)内镜检查:常见上消化道静脉曲张,偶见门脉高压性胃病,十二指肠、胆管周围和下消化道异位静脉曲张。

2.影像学检查/p>

1)超声、CT、MRI和腹腔镜检查/p>

a)常见脾大。

b)在疾病进展的不同阶段,常见肝脏边缘萎缩,中央代偿性水肿。

c)肝脏表面光滑,偶见肝脏表面波浪样改变。

d)偶见肝内结节(结节性再生性增生和局灶性结节增生)。

e)脾动、静脉明显增宽。

f)多普勒超声显示门、脾静脉血流显著增加。

g)多普勒超声也可显示肝内及肝外门静脉血栓形成。

2)肠系膜上动脉造影门静脉期和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造影:

可见肝内周围门静脉分支结构异常,呈低密度;偶见肝内门静脉粗大分支和肝外门静脉血栓形成。

3)肝静脉造影和压力测量:

常见肝静脉分支相互吻合和“柳树样”改变;肝静脉楔压正常或轻度升高。

4)超声弹性成像测量肝脏和脾脏硬度常显示,肝脏硬度略有增加,脾脏硬度显著增加。

3.病理检查:

1)肝脏大体表现:偶见肝脏萎缩。肝表面可光滑,也可呈波浪状,或可呈不规则波形。偶见肝脏形态异常。肝脏横切面常见肝包膜下肝实质缺失。肝内粗大门静脉分支及门静脉主干常通畅,偶见血栓形成。偶见增生性结节。无肝硬化。

2)肝脏组织学表现:常见肝内周围门脉分支破坏和狭窄、肝内门脉分支闭塞、异常侧支静脉形成。可见门脉纤细纤维化,可见门脉纤维性扩张。可见肝细胞增生,偶见结节性增生。但无周围性纤维化。此种增生不同于肝硬化的再生结节。

3)脾脏大体表现:可见明显脾肿大。

4)脾脏组织学表现:红脾髓脾窦(静脉窦)增生,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增生,脾小梁可见GamnaGandy结节。

IV、诊断

由于IPH是一种综合征且在不同疾病阶段存在不同发病机制,因此应全面地根据一般实验室检查、影像和病理学检查结果作出诊断。根据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果以明确诊断。需鉴别以下疾病:肝硬化、肝外门静脉阻塞、布加综合征、血液病、寄生虫感染、肉芽肿性肝病、先天性肝纤维化、慢性病*性肝炎、非肝硬化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2.肝外门静脉阻塞(EHO)

Ⅰ、疾病的本质和症状

肝外门静脉阻塞(EHO)是一种肝外门静脉阻塞导致门脉高压的综合征。根据疾病严重程度,症状如下:具有出血风险的食管静脉曲张、异位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腹水、肝性脑病、出血倾向、脾肿大、贫血和肝功能减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EHO。原发性EHO病因仍不清楚,现已有学者提出与异常血管形成、凝血异常和骨髓增生性疾病有关。继发性EHO病因包括新生儿脐炎、肿瘤、肝硬化、IPH相关的肝外门静脉血栓、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和腹部手术。

Ⅱ、流行病学

根据年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年确诊为EHO并接受治疗的患者人数为-人。男女比例约为1:0.6,男性患病率稍高。确诊疾病的高峰年龄约在40-50岁,平均年龄约为40岁。

Ⅲ、实验室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测:至少一系血细胞成分减少。

2)肝功能检查:偶见轻度异常。

3)内镜:常见上消化道静脉曲张,偶见门脉高压性胃病,十二指肠、胆管周围和下消化道异位静脉曲张。

2.影像检查:

1)超声、CT、MRI和腹腔镜检查:

a)肝外区域(包括肝门)门脉阻塞可导致离肝的侧支静脉形成。

b)常见脾肿大。

c)肝脏表面正常,肝萎缩不明显。

d)增强CT偶见肝门区域密度降低,肝包膜下区域密度增强。

2)肠系膜上动脉造影门静脉期:

可见肝外区域的门静脉阻塞。肝门部可见门脉阻塞,导致离肝的侧支静脉形成,即“海绵样变性”。

3.组织病理学检查:

1)肝脏大体表现:可见门静脉主干阻塞及海绵样变性。肝脏表面光滑。

2)肝脏组织学表现:肝小叶结构完整,肝内门脉分支通畅。肝门区可见到轻度炎症细胞浸润和轻度纤维化。无肝硬化。

Ⅳ、诊断

主要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以明确诊断。

3.布加综合征(BCS)

Ⅰ、疾病的本质和症状

布加综合征(BCS)是一种由肝静脉主干和肝段下腔静脉阻塞或狭窄而引起的综合征,可发展为门静脉高压。根据疾病严重程度,症状如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伴出血风险、异位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腹水、肝性脑病、出血倾向、脾肿大、贫血、肝功能异常、下肢浮肿、下肢静脉曲张、胸和腹壁静脉曲张。多数情况下,发病时间不确定,长期可进展至淤血性肝硬化,常见于亚洲国家。急性阻塞和狭窄导致的BCS表现为急性症状,常见于西方国家。亚洲国家常见下腔静脉阻塞,西方国家常见肝静脉阻塞。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BCS。原发性BCS病因仍不清楚,现已有学者提出与血栓、异常血管形成、血凝异常和骨髓增生性疾病有关。继发性BCS病因包括肝肿瘤。晚期患者可能会发生HCC。

Ⅱ、流行病学

根据年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年确诊为BCS并接受治疗的患者人数为-人之间。男女比例约为1:0.7,男性患病率稍高。确诊疾病高峰年龄在20-30岁,平均年龄约为42岁。

Ⅲ、实验室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测:至少一系血细胞成分减少。

2)肝功能检查: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受损。

3)内镜:常见上消化道静脉曲张,偶见门脉高压性胃病,十二指肠、胆管周围和下消化道异位静脉曲张。

2.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CT、MRI和腹腔镜:

a)肝静脉主干和肝段下腔静脉阻塞或狭窄。超声多普勒检查偶见肝静脉主干和肝段下腔静脉反流或湍流,肝静脉血流呈平坦波形或缺失。

b)脾肿大。

c)淤血性肝肿大,以尾状叶肿大为著。进展至肝硬化时,可出现肝脏萎缩。

2)下腔静脉和肝静脉造影及压力测量:

可见肝静脉主干和肝段下腔静脉阻塞和狭窄。肝段下腔静脉阻塞的形态多种多样,包括血管膈膜性阻塞,甚至广泛性闭塞。偶见侧支静脉形成,包括腰升静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可见肝静脉分支相互吻合。肝段下腔静脉压力升高,肝静脉压和肝静脉楔压也可升高。

3.病理检查:

1)肝脏大体表现:急性期,淤血性肝肿大;慢性期,肝纤维化和晚期充血性肝硬化。

2)肝脏组织学表现:急性淤血期,可见肝小叶中心区域肝窦扩张;严重淤血时,可见肝小叶中心区域坏死。可见肝小叶结构翻转图像(门管区位于中央,肝细胞周围淤血)和肝小叶中心区域纤维化,可导致慢性淤血改变。晚期患者可见连接肝小叶中心区的桥接性纤维化、纤维隔形成(肝硬化征象)。

Ⅳ、诊断

主要根据影像学检查及病理结果以明确诊断。

来源:暴文春,祁兴顺译,汤善宏,李宏宇审校

本指南即将在临床肝胆病杂志年3期发表,敬请期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