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两市第一家高价发行股海普瑞(.SZ)跌落神坛后再度下沉。
今年国庆节前后,海普瑞以两个跌停板收尾和开张,股价下探至16.31元/股。
海普瑞曾是资本宠儿,备受高盛、昔日“公募一哥”王亚伟力挺。年5月6日,公司上市发行时股价高达元/股,当日收盘价冲至迄今为止的最高点.88元/股。9年之后,股价最大跌幅高达98.10%,市值蒸发了亿元。
市值狂泻的海普瑞曾靠大肆并购增厚业绩。wind数据显示,年至今的8年,公司累计收购了16家公司,合计耗资约68亿元。
狂购带给的海普瑞并非是经营业绩持续大幅上升,而是震荡下行。年,海普瑞实现的净利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同)6.22亿元,年仅为1.96亿元,去年借助并购标的贡献回升至6.16亿元。
今年上半年,海普瑞净利润高达5.46亿元,创下有史以来半年净利润最高纪录。不过,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半年净利润暴增源于其惊人的净利催肥术。
今年上半年,海普瑞控股子公司深圳君圣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君圣泰)完成B轮融资,进而成为海普瑞参股公司。控股到参股,按照权益法核算,一下子为海普瑞贡献5.74亿元投资收益。
不仅实际盈利能力下降,曾经60亿元募资使用完后,海普瑞资金吃紧。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货币资金为16.28亿元,而一年内需偿还的短期债务达40亿元。
子公司控改参致净利暴增
0.66亿元与5.46亿元,差距是4.80亿元7.27倍。这些数据,就是神奇公司海普瑞实施的梦幻式净利催肥术。
今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海普瑞实现营业收入21.2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0.04亿元下降3%。营业收入下降,与之对应的净利润却在逆行暴增,其净利润高达5.46亿元,去年同期为2.19亿元,猛增了3.27亿元,增幅高达.08%。
营业收入与净利润严重背离,净利润神奇暴增,这一现象并不真实,而是资本运作而来。
海普瑞有一家重要子公司君圣泰,研发并拥有全球专利权的小分子创新药物,用于治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的适应症和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适应症,正在美国开展II期临床试验,其用于治疗高血脂症的适应症已经完成在澳大利亚的Ⅰb/Ⅱa临床试验。
君圣泰曾海普瑞的控股子公司,年底,公司对其增资0.59亿元。去年,君圣泰进行B轮融资,海普瑞放弃同比例优先认购权,使得持股比例下降,成为其参股子公司。
在今年半年报中,海普瑞称,公司对君圣泰由长期股权投资转为权益法核算,重新计量,一次性确认投资5.74亿元。
由此可见,仅仅是调整了会计核算方法,放弃了子公司君圣泰的控股权,海普瑞就因此获得5.74亿元的净利润。如果扣除这笔投资收益,海普瑞的业绩就很难看了。
数据显示,上半年,海普瑞的非经常性损益为4.81亿元,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5.74亿元、政府补助0.25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等投资取得投收益为-0.34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净利润只有0.6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79亿元大降63.20%。
严格来说,如果没有上述控改参形成的5.74亿元收益,海普瑞上半年将陷入亏损。从这方面说,上述资本运作实施得太及时、太给力了。
除了得益于子公司净利催肥外,海普瑞还借助大举压缩研发投入来增利。
今年上半年,海普瑞的研发投入0.58亿元,去年同期为1.10亿元,同比下降46.71%。当然,这与将君圣泰出表有一定关系。
并购驱动下业绩大变脸
依靠资本运作子公司获利是海普瑞万般无奈之举,因为海普瑞的盈利能力已经陷入低谷。
可以断言,海普瑞是资本牟利工具。
海普瑞成立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