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胆管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临床研究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手术切除预后 [复制链接]

1#

文章刊于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8(1):26-30.

作者:赵向前梁斌张航宇冯健

作者单位:医院肝胆外科

1摘要

目的探讨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手术切除预后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年1月至年10月在医院行手术切除的48例肿块型ICC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33例,女15例;年龄29~73岁,中位年龄53岁。肿瘤位于肝右叶37例,肝左叶11例;肿瘤平均直径(6.8±2.6)cm;所有患者均行R0切除。将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纳入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结果随访期间死亡28例,存活20例,生存时间3~8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0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7%、50.9%、14.8%。单因素分析显示,HBsAg、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脉管受侵是肿块型ICC患者手术切除预后的影响因素(χ2=4.,6.,11.,9.;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肿块型ICC患者手术切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3.,95%CI:1.~9.;P0.05)。

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肿块型ICC患者手术切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ICC)指起源于肝内二级胆管及以上肝内胆管分支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大体形态分为肿块型(mass-forming,MF)、管周浸润型(perivascularinfiltration,PI)和管内型(intraductalgrowth,IG),其中以肿块型最多见,占ICC的60%~80%[1]。目前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2-3]。文献报道ICC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较多。本文回顾性分析行手术切除的48例肿块型ICC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因素,以期提高ICC的治疗水平。

2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年1月至年10月在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切除的48例肿块型IC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15例;年龄29~73岁,中位年龄53岁。纳入标准:病理学诊断明确,无转移癌、肝门部胆管癌、囊腺癌;肿瘤排除PI和IG型。腹部胀痛22例,腹部不适14例,*疸3例;查体发现9例。CA19-9升高22例,HBsAg阳性13例,抗-HCV阳性2例。肿瘤位于肝右叶37例,肝左叶11例;肿瘤平均直径(6.8±2.6)cm。所有患者均行R0切除,包括规则性切除(段/叶切除)+淋巴结清扫23例,肿瘤局部切除+淋巴结清扫25例。切缘宽度≤1cm21例,切缘宽度1cm27例;肿瘤中分化程度10例,中-低分化18例,低分化20例;淋巴结转移阳性13例;脉管受侵11例。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患者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

二、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计算术后1、3、5年生存率,将年龄、性别、HBsAg、CA19-9、手术方式、肿瘤大小、切缘宽度、淋巴结转移、脉管受侵、组织学分化程度等纳入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随访,术后每3个月复查肝功能、CA19-9、腹部超声、CT或MRI检查。随访截止日期为年10月31日或失访、死亡。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一、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随访时间12~9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随访期间死亡28例,存活20例,生存时间3~8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0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7%,50.9%,14.8%。单因素分析显示,HBsAg、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脉管受侵是肿块型ICC患者手术切除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表1,图1)。

二、多因素分析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肿块型ICC患者手术切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2)。

4讨论

ICC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3%,占肝脏恶性肿瘤的10%~20%,占胆管癌的5%~10%。文献报道ICC的男性发病率为40.0%~65.8%[4-5],发病年龄为27~86岁[5-9]。本组患者中男性33例,占68.8%,发病年龄29~73岁,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大量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研究发现,乙型病*性肝炎(乙肝)或丙型病*性肝炎(丙肝)可能与ICC的发生有关。文献报道ICC中HBV感染率为3.9%~20.2%,HCV感染率为5.0%~16.5%[8-9]。本组HBV感染率为27%(13/48),高于文献报道;HCV感染率为4%(2/48),略低于文献报道。乙肝与ICC的预后关系目前存在争论,Zhou等[5]报道HBV感染者3年总体生存率高于无HBV感染者(41.8%比20.5%)。DeRose等[9]报道有肝炎者(乙肝或丙肝)5年无瘤生存率高于无肝炎者(39.3%比14.8%)。而Li等[10]报道,肝硬化是ICC预后不良的因素。本研究发现HBsAg阴性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59.0%、23.3%,明显高于HBsAg阳性患者的30.8%、0,但乙肝影响患者预后的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因本组丙肝患者仅2例,故未对其进行分析。

手术治疗是ICC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重要治疗方法,手术要求做到切缘无肿瘤残余,即R0切除,但切缘与生存率的关系仍存在诸多争议。Spolverato等[11]认为阳性切缘者预后不佳。Tang等[4]报道切缘超过1cm者预后优于切缘不足1cm者。而Ribero等[12]认为切缘宽度与预后无关。也有文献报道R0和R1切除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本组均为R0切除,切缘超过1cm与不足1cm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行规则性肝(段/叶)切除者与局部切除者的生存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认为,选择何种手术方式并不重要,切缘宽度也不必强求超过1cm,只要能达到R0切除即可,与Murakami等[13]结论一致。

本研究单因素分析发现,除HBsAg外,脉管是否受侵、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均影响患者预后。本组脉管受侵者与未受侵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36.4%、0和66.3%、10.1%,脉管未受侵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脉管受侵者;低分化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中分化者;淋巴结转移阳性与阴性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12.8%、0和72.5%、21.7%,淋巴结阴性者的预后明显优于淋巴结阳性者。本组结果与多篇文献报道一致[6,14-17]。

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我们认为ICC手术切除时应进行淋巴结清扫,一方面可将转移的淋巴结进行切除,另一方面有助于判断预后。然而,应清扫到哪一组淋巴结以及切除淋巴结后是否可提高生存时间,目前仍无确切定论[18-20]。

综上所述,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肿块型ICC患者手术切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结论为单中心结果,尚需进一步积累病例数及多中心研究结果验证。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肝脏外科手术”交流平台

官方网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